想要濕疹好得快?首先要分得清濕疹類型。
濕疹,雖然不會危害生命,但發作時痕癢難耐,十分影響情緒。而且濕疹類型有好多,無論哪一種類型症狀都大致一樣,令好多患者摸不清頭緒,無法對症下藥,甚至放棄治療。所以一旦患上濕疹,首先要做的就是判斷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的濕疹,才能對症落藥。常見的濕疹類型有以下八種。
手部濕疹。
最常見的就是手掌上長水泡、破裂容易流膿的汗皰疹、接觸刺激性物品或過敏原時會導致手部紅腫疼痛、龜裂脫皮的富貴手都屬於手部濕疹。
錢幣狀濕疹。一般是因為細菌或碰到其他如金屬類的物質引起的過敏,又或者因蚊蟲叮咬引起。
患部會有如硬幣狀的圓形紅斑,甚至會有起疹子、水泡、流膿等症狀。
異位性皮膚炎:一般多發於兒童較多,
患者手肘、膝窩、腕部等關節處以及胸口會出現幹癢、紅腫症狀,撓抓則會導致破皮、滲出液、結痂等慢性濕疹性病狀,大部份會在10~12歲前慢慢痊癒,只有少數人會持續至長大成年。
接觸性皮膚炎:皮膚接觸過敏原或刺激性物質而引發,紅腫和發癢是此類皮膚炎的典型症狀,
若患者不停撓或持續與過敏原和刺激物接觸,也可能形成水泡、引發脫皮、起疹等症狀。
神經性皮膚炎:又稱為慢性單純苔癬,一般是因過敏性體質或心理壓力而引發
不具傳染力。患部因被不斷撓傷而出現如皮革或鱗片般的腫塊,可能呈紅色或是比膚色更深的顏色。
鬱滯性皮膚炎:是由於腿部靜脈血栓以及外傷導致靜脈功能不全所引起,
小腿下方出現紅腫、濕疹,嚴重的話會導致鬱滯性潰瘍或是靜脈潰瘍。
汗皰疹:一般出現在手指、腳趾的側邊,
急性期會出現散佈型的小水泡,非常癢,抓破會流液,並增加細菌感染風險;而若是反覆發作,則容易轉為慢性,水泡也可能變得比較不明顯,轉為出現乾燥、發紅、脫皮、疼痛等症狀。
脂漏性皮膚炎:患者的患部會出現明顯發紅與脫屑現象,好發於頭皮、鼻側、眉毛、胸部與頸部等區域,引發原因可能與
皮屑芽孢菌(Malassezia,或稱馬拉色菌)感染有關。雖然濕疹類型五花八門,但只要揾到原因,對症用藥,平時注意護理,濕疹就更容易被治癒。